回顾中国智慧城市十年:信风智库项项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智慧城市过热?
智慧城市的提法由来已久。
早在1992年,新加坡就提出“智慧岛计划”,并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 2015”计划,开启了全球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
其背景是,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设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城市居于首位,占全球数量的一半。
据德勤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中,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达到了290个,并且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已经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此外,我国从2012年开始陆续出台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规划、评价体系等政策。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建设智慧城市最积极的国家,似乎每一个城市都在讲智慧城市,甚至连很多国家贫困县也在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中国,智慧城市显然过热了,特别是一些三四线城市,没钱、没技术、没人才、没应用、没产业,根本不具备产业条件建设智慧城市。这种城市搞智慧城市,换来只是一堆硬件和几个指挥中心,实际应用效果一塌糊涂。
项目落地不温不火
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目前,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巨头都成立了自己的智慧城市部门,更有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但是从现实表现来看,很多项目依然只是不温不火。
比如,主打智慧红绿灯的百度,如今拿得出手的仅有海淀和保定两个地区。而腾讯的智慧警务以及天眼寻人的代表性案例,依旧在靠一个优图实验室来肩负,具体项目也仅有福建、郑州以及云南等少数省市落地。
另外,在项目建设初期国家划定的90个试点智慧城市之中,阿里至今已经拿下近二十个,但是在具体的效果上,有行业人士反馈,算力堆砌以及投资超预期至今仍是一大建设难题。
而与阿里几乎同时进入行业的微软,在具体的项目效果上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一度因为项目不达标的而成为了政府的被告,比如微软和武汉政府的风波。
声势浩大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背后的原因究竟在于哪里?
技术已出现但标准未统一,政策已下达但执行不给力,是智慧城市落地困难的两大核心问题。
当前,AI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已经基本成熟,但其中标准化是迈不过的一道坎。小到摄像头的标准与密度,大到数据中心建设的规模,这些在当前都是参差不齐的。同时,客户的需求也同样是多元化的,而基于这种不同的诉求,因此在短期内很难达成设计思路的统一。
在智慧城市,互联网企业的项目落地能力相对薄弱,鼎鼎大名如微软,也免不了在这里栽跟头。
从微软与武汉市之间那场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罗生门官司,我们便可知一二。2013年,武汉成为了90个试点城市之一,微软以2500万美元报价顺利将项目收入手中
但仅仅四年过后,微软就从座上宾变成了被告席上的失意人。根据武汉方面反馈,最终实际效果与微软之前的承诺落差巨大,属于“不合格产品”,甚至可以说微软中国所提供的产品几乎没有使用过,就连最具有代表性的Azure公有云的使用率也仅为12%。
由于当前智慧城市还尚处起步阶段,还没有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因此项目建设投资超过预期,计算中心的堆砌在短期内甚至成为了一个普遍现状。
如何改变,是当前许多投身于此的互联网企业们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四个痛点
如何真正建设好智慧城市?政府需要有效解决四大痛点——
第一个痛点,是政府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态。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政府既不希望出现烟囱林立的孤立系统,也不希望一家独大,因为这既不利于城市安全,也不可能有企业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因此政府的痛点在于,需要一个生态,既能统一平台又能服务于大家。
第二个痛点,是数据安全和数据融合的矛盾。政府既希望数据共享又强调数据安全,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壁垒非常高,其中有的壁垒是制度造成的,比如说公安和财税的数据就很难打通。对政府来说,如何能既实现数据聚集又保障信息安全,这是一个难点。
第三个痛点,是缺乏好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做智慧城市项目靠政府补贴,一旦补贴停止就面临死亡,所以政府看中企业有没有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保证前期的投入能有回报,并带来便民服务。
第四个痛点,是没有人才培养的环境。现在人们把大数据、人工智能说的如火如荼,但智慧城市里面需要非常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因为学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不一定能做好智慧交通,也不一定能做好智能环境。但是大学的课程,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四个典型的痛点之外,目前智慧城市在重要的技术融合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的概念号召下,安装了相应的智慧设备,却干着传统设备的活,因为核心的大数据并未得到充分的市场化开发,最终陷入了“伪智慧化”困局之中。这与政府和企业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偏差不无关系。
尽管中国在智慧城市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但一些企业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已经走得很快了,像美团、饿了么、共享网约车都在尝试如何把未来的智慧城市通过市场方向形成跨界整合,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次重要的探索。
在中国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更新主要通过拆迁实现城市产业外移、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和人口外移等目的,这是城市更新的最大成本。
但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一些智能化的方式、手段,可以让人们的物理空间的腾挪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物联网技术让很多的物理空间变得更加虚拟化,这就可以有效降低交通成本、办公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才能发挥出智慧城市真实的潜力。
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扰,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依然具备较大的优势。欧洲、日本和美国,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的进展也不是很快,因为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没有那么迅速,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应用正处于上升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