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如何得“好评”?需致力于提升市民体验
眼下,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正成为一种集各类智慧理念于一体的庞大系统,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快速来到我们身边。
我国智慧城市快速发展
论智慧城市的数量,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德勤数据显示,全球已经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其中一半在中国。目前,我国10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以上的地级城市和32%的县级市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这一覆盖率还在不断上升。
随着智慧城市项目的推进,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也更为成熟。今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这些都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智慧城市不够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改进运行管理和服务方式。然而,现实却是:除少数城市外,大多数城市都是匆忙搭建一个“城市监测平台”了事,市民从智慧城市中获得的便利很少。
北京日报曾报道过智慧城市中的种种不便:相关应用程序很多,却连远程抄水表都做不到;平时查信息,还要强行绑定手机号银行卡;各部门之间数据互不相同不仅无法实现业务协同,反而造成了信息孤岛……
对此,正如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何继善所说,无论是投入了怎样的一笔巨款,还是应用了多么“高大上”的科技,如果市民没有获得感,这个项目就不算是成功的。
规划好服务链才能提升市民获得感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背后关乎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事实上,对于智慧城市这类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目标模式作为指引,就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现象。
顶层设计需要为智慧城市选择恰当的建设目标。正如上文所提到,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逐渐深入,因此在设计之初就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设置合适的目标。其中,为城市建设规划可以大幅提升市民获得感的服务链是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
服务链设计要考虑效益与可行性的平衡,需要要集中资源重点投入所选定的可持续服务链的建设,而非离开具体的服务链建设去追求抽象的共享理念。对内要有激励改进机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外要产生足够效益,取得资源支持。
此外,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通过不断比较实际工作进展与目标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控,保证达到目标,因此,顶层设计必须要保证建设目标的可测性,并发动市民参与并评价,随后将市民参与的反馈问题与建设结合起来,建成让人满意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