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胶粘剂行业资讯 -> 人工智能,打开文旅服务的新方式

人工智能,打开文旅服务的新方式

发布时间: 2019-03-18 15:51
今年两会,人工智能(AI)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从2017年“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到2018年“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再到今年“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连续3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国家对于拓展深化人工智能应用的决心。

如果说2016年阿尔法狗的惊艳亮相是初次让大众认知了人工智能,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语音助理”功能时,在购物网站与在线客服聊天时,在搭乘高铁“刷脸”进站时……人们就已经在不经意间享受了人工智能的便捷服务。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还正在被应用于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开启群众全新的文化和旅游体验,让享文化、乐旅途更具科技范儿。

以去年国际博物馆日国家文物局与百度公司正式启动“AI博物馆计划”为标志,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博领域逐渐铺展开来。那天,全国“数字博物馆地图”第一期在百度百科上线,其中涵盖了1400多家博物馆精确兴趣点信息,并且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初步应用。随着该计划的逐步推进,未来,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博物馆地图”进入博物馆,透过街景式的展示,实现智慧搜索、拍照识别、语音交互导览和游览线路的智慧化设计等。

“人工智能将改变博物馆展示导览方式,为博物馆个性化、知识化、互动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加万看来,新时期的博物馆科技化同样需要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他的团队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在敦煌莫高窟选取了11个洞窟、47个监测点,对壁画和彩塑文物进行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充分考虑敦煌文物易出现的典型病害、洞窟分布等因素,通过微变监测、图像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获得科学的参考数据。

在旅游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更为广泛。在武当山、喀纳斯、华山、云冈石窟等许多景区,游客不仅可以使用“AI刷脸”入园、“刷脸”支付,还可以打开小程序里的“AI拍一拍”自动获取景点的名称和详细介绍。利用在线旅行服务平台,游客既可以定制自己的专属旅行线路、预定航空服务、使用24h全天候在线问答,甚至还能让AI机器人根据自己拍摄的美景即刻“赋诗”一首。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院长唐晓云说:“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行业的服务效率,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了用户的旅游体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的海量数据,还可进行大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推动整个行业业务流程的重构,实现产品和业态的创新。”

在广州,今年元宵节期间举行的为期7天的广府庙会吸引了超过500万的当地市民和游客的参与,据悉,这一数据便是通过AI人脸识别技术统计而来。这种分析和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因采用非接触采样的方式,无需被测者配合,所以特别适用于大型文化活动的安检工作。

“在庙会活动中,我们还利用人工智能监测技术实时监测了人流密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做到及时有效的人流疏导,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艳说,利用所监测获取的数据还可以分析出庙会里不同板块、每项活动的受欢迎程度,有利于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从而积累经验把活动越办越精彩。

“目前的人工智能采用的是以数据驱动为主的技术方法,因此人工智能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首先会出现在有着较多用户交互或者较多数据积淀的领域。”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主任张宜春说,未来人工智能或将可构建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系统,解决以前一些必须由专家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艺术品鉴定领域,有极大可能实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品的风格、技法、材质进行分析,从而鉴别真伪。在复杂控制领域,如演艺场所的声、光、电、机械综合控制方面,可以通过在演艺环境中大量布设传感设备,智能感知演员动作、演出进程和观众情绪,根据演出实际状态来智能控制各类演出设备,使得演出环境与演出内容更加适配,让环境更能够调动演员和观众的情绪,从而得到更好的观演互动体验。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唐晓云认为未来可期,同时她也提醒业界应该审慎思考和处理人工智能采集个人数据的使用伦理问题。

据悉,在今年两会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一些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如数字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列入本届五年的立法规划,同时把人工智能方面立法列入抓紧研究项目,围绕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