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胶粘剂行业资讯 -> 9年后再次调整!华为Cloud&AI升至第四大BG,云计算和AI能否撑起华为未来的增长?

9年后再次调整!华为Cloud&AI升至第四大BG,云计算和AI能否撑起华为未来的增长?

发布时间: 2020-01-17 14:32

新年新气象,2020,华为先搞了个大动作。

援引第一财经的消息,近日,华为对其组织架构进行了新一轮调整,其中Cloud & AI升至华为第四大BG。

而就在上周,华为对内也发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文件。文件显示,侯金龙担任Cloud&AIBG总裁,彭中阳任企业BG总裁,原企业BG总裁阎力大调任B类国家管理部总裁。此外,吴伟涛任公司总干部部副部长,刘宏云增任东南亚地区部总裁。

调整之后,丁耘继续担任运营商BG总裁,余承东继续担任消费者业务BG CEO。

截至2019年华为组织架构图

华为此举可谓大刀阔斧,在BG层级如此动作定是基于对未来的某种判断。那么,华为在2020年将有何打算?云与AI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第四大BG:华为Cloud&AI

BG,即Business Group,指华为的一个业务集团。每个BG下又分很多个BU,即Business Unit,也就是经营单元。

华为此前有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三大BG,而“Cloud&AI产品与服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华为组织架构中属于BU部门,但层级与BG并列,同属华为的一级部门。

此次调整也意味着Cloud&AI成为继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外,华为的第四大BG。华为内部人士表示,这是华为对ICT部门的重大变革,也是“Cloud Only”战略的进一步落地。

在不知不觉过去的2019年中,华为完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升级:将此前业内所熟知的IT基础设施业务进行品牌焕新,升级为华为Cloud & AI产品与服务“家族”。这是华为原生研发能力的最佳展现,也代表基于鲲鹏和昇腾处理器,华为正在赋予数字世界更多选择。

综合来看,华为正形成“一云两翼双引擎+开放生态”的战略布局。

●“一云”,即华为云。华为云通过全栈创新,提供安全可靠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并将成为生态伙伴发展的“黑土地”。

●“两翼”,即智能计算和智能数据与存储。其中,智能计算是面向通用计算和AI计算,提供“鲲鹏+昇腾+x86+GPU”的多样性算力;智能数据与存储则包括:OceanStor存储、FusionInsight大数据、GaussDB数据库等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服务,可让数据的每比特成本最优,让数据的每比特价值最大。

●“双引擎”,即鲲鹏芯片和昇腾芯片,鲲鹏是通用算力处理器,昇腾则是AI算力处理器。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华为在Cloud&AI领域也有着诸多成果。

在算力层面,华为2019年年初发布的鲲鹏920处理器实现了CPU、桥片、网络和磁盘控制器的“4合1”。 8月,华为发布的面向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昇腾910甚至被称为“算力最强AI处理器”。9月,华为在全联接2019大会上发布Atlas 900 AI训练集群。11月,华为与鹏城实验室共同发布鹏城云脑Ⅱ基本型。

在存储层面,华为多年来一直处于领导者地位。在2019年第三季度存储市场营收排名中,华为以34%的年度增速保持第一,而且在主流的全闪存存储中,华为占比更是高达57%,超过了其他品牌的份额总和。

在云计算层面,2017年,华为轮值CEO提出“5朵云”的概念,并明确表示华为将成为5朵云之一。如今两年多过去,华为已经实现当初目标。根据Gartner报告,华为云暂时排列国内云市场份额第五;而IDC的官方数据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的公有云市场,华为云已经击败AWS位列中国第四。

诚然,Cloud&AI一年内可谓成果颇丰,但这是华为将其BG化的主要原因吗?答案没有这么简单,笔者认为这一组织架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或许在于华为对未来增长动力的思索。

此前阶段,华为共存在运营商BG、消费者BG和企业BG三大BG,而在这三大BG中,最年轻的莫过于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BG。尽管2011就已经成立,但直到2014年,华为企业BG才从卖产品和服务转型,成为一个聚焦在ICT基础架构的平台提供商。

数据显示,2018年,华为企业BG销售收入接近110亿美元,其中中国区收入约为500亿元人民币。而华为企业业务总裁阎力大也曾表示,华为企业业务自2011年成立以来,8年成长了10倍,年均40%增长。但与运营商BG的2940亿元人民币和消费者BG的3489亿元人民币(2018年数据)相比,差距很大,企业BG没有完成华为下一个增长点的目标。因此,华为亟须再寻找另一个突破口。

2018年底,一篇《华为云:听从你心,无问西东》的文章在华为心声社区刷屏。里面提到:“近4年来,华为云的‘人生目标’变幻莫测,一路从‘虚拟化要超越VMware’,到‘公有云海外饱和攻击’,到‘明确华为云品牌主打自营公有云’,到‘私有云不甘示弱形态越做越复杂’……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

后来该文有大量华为人的跟帖,最重要的是得到了任正非电邮转发。此前,任正非也多次在内部邮件中或讲话中强调华为云要“呼唤炮火”。可见,华为内部也对华为云有较高的期待,并不满足其现有的行业地位。

而放眼国内外,云计算都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竞相角逐的热点。上周,有传言称谷歌或将2500亿美元收购Salesforce。如果消息属实,谷歌或可借此跻身全球云计算行业第二名。而在国内,BAT也都早已将云与AI作为重点。

BAT的“云与AI”打法

就云和AI的关系而言,两者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要想两者在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都发挥应该发挥的最大效用,加强云和AI的联系成为必然要求。

云计算不仅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计算平台,也是人工智能的能力集成到千万应用中的便捷途径;人工智能不仅丰富了云计算服务的特性,更让云计算服务更加符合业务场景的需求,并进一步解放人力。

而作为国内三大科技巨头,BAT对云与AI都已经布局良久。2019年11月,根据《IDC MarketScape:2019中国AI云服务市场厂商评估》报告显示,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均位列领导者象限,并在战略愿景维度排名第一,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云厂商紧随其后,进入主要玩家象限。

百度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百度AI体系进行组织架构升级,原AIG(AI技术平台体系)、TG(基础技术体系)、ACG(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整体整合为“百度人工智能体系”(AI Group、缩写为AIG)。

新AIG包含技术中台群组(TPG)和智能云事业群组(ACG)两大群组组成,继续由百度CTO王海峰整体负责。同时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能客服与营销四大业务板块升级为四大事业部。

从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再到升级“云+AI”战略,百度智能云一年内战略地位“两连跳”,也表现出百度对于“云与AI”的高度重视。

百度CTO王海峰表示,当下AI技术已经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智能云作为载体,能够促进AI落地,加快产业智能化进程。目前,以“工业级”为目标,百度大脑“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飞桨深度学习基础底座等以深度学习为核心基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具备很强的通用性,呈现出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特征,进入工业大生产阶段。

阿里

2018年11月,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后来钉钉也并入阿里云。据IDC分析师指出:“阿里云在图像识别、智能营销、语音交互等AI服务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较早推出行业AI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阿里云城市大脑等已经积累了大量应用案例和成功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

作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云服务商,阿里云已完成从芯片、算法、开发平台到产业实践的全布局,将领先的算力、算法、大数据能力汇聚到云平台之上。

基于领先的算法和基础设施,早在2015年,阿里就率先实践产业AI。目前,以阿里云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农业大脑为代表的产业AI,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工业制造、农业、零售、金融等产业场景。

仅仅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阿里云也先后与南方电网、泾渭科技等合作,将基于阿里云的AI解决方案应用到更广泛的电力能源、遥感以及农业等领域中去。

腾讯

2018年9月,腾讯经过架构调整,成立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整合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也被腾讯赋予了新的使命。

2019年4月,腾讯与优必选合作,携手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5月,在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全面升级,对腾讯云大数据AI产品矩阵、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云智天枢)持续更新,加速推动AI在各行各业的落地。12月,腾讯云实现100亿元营收,8000员工获苹果iPhone11Pro奖励;此外,腾讯云还发布了AI换脸甄别技术AntiFakes、微码、智能相册、腾讯星图(图计算)、语言模型自学习工具、自定义训练平台(AutoNLP)、企业画像平台等大数据与AI领域七大新品。

如今,腾讯云已经与中国广电、和仁科技、微众银行、格力等合作,将AI落地在医疗、家电、金融、传媒等众多领域。

结语

毫无疑问,云与AI正成为科技巨头未来的重要角逐点,华为在此志更深远,其所期望更是将其打造成为继运营商之后的新增长点。

当然,作为未来的重要方向,BAT的追赶速度不遑多让,未来在该领域的竞争也必将越发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