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成交通管理小能手 辅助执法还需注意这些问题
发布时间: 2019-04-08 14:05
如今,我国的机器人发展已经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不断扩大,工业换人速度的持续加快,有效带动了生产环节的提效增速转型。在此背景下,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民众对生活服务追求的持续提升,机器人在生活领域的应用趋势也迎来加快。
其中,交通领域是机器人落地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发展由于受到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增多的影响,可用资源已经不断缩减,拥堵、违法、事故等现象的频频发生,让道路交通状况愈发严峻。为弥补道路基础设施和警力资源的不足,我国采用机器人辅助交通执法,为城市“智慧交通”的实现增加了可能。
“机器人交警”频频亮相
目前,我国不少省市交通部门都在积极研发布局警用机器人,他们希望利用“机器换人”和“人机协作”来降低警员需求压力,增强交通管理、执法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
北京在2016年就已率先应用“机器人交警”。三年前,一款名叫“小文”具备行走、视网膜势识别、人机对话、导航等功能的机器人走上北京街头,成为闯红灯拍照、交通引导等任务的执行者,并在当年的12月份,以“全国首款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引导的机器人”的身份,成功入职北京通州区交通劝导员岗位。
2017年,湖北襄阳交警支队也开始采用交通机器人。他们自主研发了一款叫“平安宝贝”的机器人产品,该产品具备手臂指挥、灯光提示、语音警示、安全宣传等多种功能,上岗应用之后不仅实现了对行人交规遵守的实时提醒,也有效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记录和处理。
除此以外,北京还曾应用过一款“移动式护栏巡逻机器人”,被誉为“执法神器”的它能够在高速护栏上穿梭,对应急车道内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温州也采用过“智能动态交通违法审核机器人”,其坐镇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能够独自承担20个警务人员的审核工作。
当前辅助执法有利有弊
面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交警”,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可谓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通过“机器换人”,机器人交警一方面确实解决了原来交通领域中警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现有警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有力加持下,机器人交通比人工更好的承担且完成了道路交通中的违法抓拍、记录、审核等问题,让人工能够更多的去执行和处理,两者分工合作促进了交通运维的有效升级。
但与此同时,机器人辅助执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违规抓拍中涉及个人隐私,一旦机器人受到非法入侵容易造成隐私泄露;此外,机器人执法也缺乏反抗能力,如果保护不够很容易遭受到人为破坏而造成功能失效;最后,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可能突然失控引发安全事故......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可能性不容忽视,因为不管是隐私还是安全问题,都会给交警部门和普通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同时,机器人在其他生活应用中已经被爆出了不少的隐私、安全问题,在交通领域更受关注和强调责任的情况下,机器人作为执法工具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无疑更加令人担忧。
应用成熟还需从两点着手
那么,面对可能的隐私和安全隐患,我国应该如何有效破除难题,推动交警机器人的成熟应用呢?笔者认为,首先我国交通部门和机器人企业要给予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其次便是从技术和规范两方面着手强化管理。
在技术方面,我国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关键突破,确保警用机器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价格,加速产品规模化发展,有效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规范方面,则需要政府加强执法规范管理,通过相关产品标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从不同角度对机器人应用给予支持和保护。
机器人在交通领域协助执法,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只有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机器人执法才能发挥出积极的应用价值。因此,推动机器人在交通领域的加速落地,依靠技术升级和规范管理支持和、保障应用成熟,将是未来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中,交通领域是机器人落地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景。近年来,我国的交通发展由于受到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增多的影响,可用资源已经不断缩减,拥堵、违法、事故等现象的频频发生,让道路交通状况愈发严峻。为弥补道路基础设施和警力资源的不足,我国采用机器人辅助交通执法,为城市“智慧交通”的实现增加了可能。
“机器人交警”频频亮相
目前,我国不少省市交通部门都在积极研发布局警用机器人,他们希望利用“机器换人”和“人机协作”来降低警员需求压力,增强交通管理、执法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
北京在2016年就已率先应用“机器人交警”。三年前,一款名叫“小文”具备行走、视网膜势识别、人机对话、导航等功能的机器人走上北京街头,成为闯红灯拍照、交通引导等任务的执行者,并在当年的12月份,以“全国首款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引导的机器人”的身份,成功入职北京通州区交通劝导员岗位。
2017年,湖北襄阳交警支队也开始采用交通机器人。他们自主研发了一款叫“平安宝贝”的机器人产品,该产品具备手臂指挥、灯光提示、语音警示、安全宣传等多种功能,上岗应用之后不仅实现了对行人交规遵守的实时提醒,也有效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记录和处理。
除此以外,北京还曾应用过一款“移动式护栏巡逻机器人”,被誉为“执法神器”的它能够在高速护栏上穿梭,对应急车道内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温州也采用过“智能动态交通违法审核机器人”,其坐镇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能够独自承担20个警务人员的审核工作。
当前辅助执法有利有弊
面对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交警”,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可谓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通过“机器换人”,机器人交警一方面确实解决了原来交通领域中警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现有警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有力加持下,机器人交通比人工更好的承担且完成了道路交通中的违法抓拍、记录、审核等问题,让人工能够更多的去执行和处理,两者分工合作促进了交通运维的有效升级。
但与此同时,机器人辅助执法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违规抓拍中涉及个人隐私,一旦机器人受到非法入侵容易造成隐私泄露;此外,机器人执法也缺乏反抗能力,如果保护不够很容易遭受到人为破坏而造成功能失效;最后,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也可能突然失控引发安全事故......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可能性不容忽视,因为不管是隐私还是安全问题,都会给交警部门和普通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同时,机器人在其他生活应用中已经被爆出了不少的隐私、安全问题,在交通领域更受关注和强调责任的情况下,机器人作为执法工具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无疑更加令人担忧。
应用成熟还需从两点着手
那么,面对可能的隐私和安全隐患,我国应该如何有效破除难题,推动交警机器人的成熟应用呢?笔者认为,首先我国交通部门和机器人企业要给予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其次便是从技术和规范两方面着手强化管理。
在技术方面,我国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和关键突破,确保警用机器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价格,加速产品规模化发展,有效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规范方面,则需要政府加强执法规范管理,通过相关产品标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从不同角度对机器人应用给予支持和保护。
机器人在交通领域协助执法,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只有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机器人执法才能发挥出积极的应用价值。因此,推动机器人在交通领域的加速落地,依靠技术升级和规范管理支持和、保障应用成熟,将是未来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荐资讯
相关新闻
最新信息
赞助商广告位